close

 

若說龍崎是能夠遠離塵囂的好去處,那紫竹寺就是這世外桃源中的一盞燈。

青山、菩薩、寶船 ,燈下總是有人。 盼你還願。

「蓋一間廟不需要其他目的,人間靜好即可。」

坐在殿前的階梯,微風徐徐。廟公用一口流利的台語,向我們話著當年的龍崎與紫竹寺。

#觀世音牽線 · 落地龍崎

「我原本有些迷茫,是因為觀世音指派,才駐足龍崎」

廟公曾是個老練的「流浪家」找到一個「根」,是他一生在尋找的解答。

成家立業、保家衛國就是有了根嗎?他不太確定。

他想,他要的不只是見自己、見天地;他不停地在台灣奔波,想找到的是一個能見眾生的所在。

而結束這段漂泊的契機是信仰。

當年全台唯一的紫竹寺在高雄內門,虔誠的他三天兩頭往廟裡跑

1996年,在菩薩的指示下,內門紫竹寺於龍崎開拓了分支

冥冥之中他有了預感,這是他盼了多年的契機。他有了奉獻餘生的機會。

跪了六個小時,他的癡人終究感動了菩薩。

三十個聖杯,三十個年頭。

「還沒要退休拉,現在才24年而已,要是還有力氣的話,一直做下去也沒關係。」

他那發自內心的笑容與平靜,是假裝不來的。

#神明指示 · 龍船的誕生

「現在我們這裡阿,就等觀世音哪天想坐飛機了吧」

龍崎紫竹寺剛建好時,前面的大空地本規劃成停車場供信眾休憩,無奈遲遲得不到觀世音的同意,誰也想不到菩薩想要的是一艘貨真價實的龍船。

當時,廟裡的資產僅200萬,要造一艘龍船實在是天方夜譚,但觀世音卻告訴廟公先別擔心錢的事,儘管蓋就對了。以台南第一艘划龍舟用的龍船外型做為參考,並請來了知名建築師謝志雄先生操刀繪圖,花費約600萬元,「缺錢的時候我急中生智,讓眾人留個名字,多添些香油錢,後人看到祖先的名字在船上也會驕傲嘛」,終於在民國90年紫竹寺的龍船正式誕生。

因湖面波動而輕輕搖晃著的龍船成為了龍崎的景點之一,同時也承載著附近居民共同的回憶。龍船內展示的是來自附近居民的古物收藏,古早年代的牛犁、傳統宋江陣的長刀,甚至連一顆石頭都大有淵源。走上一遍便是上了一堂歷史課。若想參觀可以請廟公導覽,還附贈龍崎在地的神話故事。

 

#有求必應 · 紫竹寺奇聞軼事

「許多家庭大老遠從市區跑來,像那邊那對姊妹我可是從小看到大的呢」

紫竹寺供奉的神明是300多年前隨著鄭成功遷台而來的觀世音菩薩,因靈驗而薪火相傳,在龍崎另開分支保佑眾生後,在龍崎紫竹寺也有許多奇聞軼事。除了平日開放信眾拜拜求事外,每個禮拜日也提供乩童通靈服務,無論是姻緣、學業、工作、健康,只要誠心誠意,觀世音都會指引你答案。

「曾經有人拿著准考證來求考試運,觀世音指點了他應該加強哪方面的學科,他那次一考就中了。」、「有人因病來求身體健康,觀世音建議他去哪家醫院看比較好,後來也是成功治療」,廟公口氣平淡的分享著菩薩顯靈的故事,彷彿這只是芝麻綠豆的小事。從廟公口中我們更得知了紫竹寺提供的水似乎有治療功效,喝多了對身體也是不錯的,若有興趣歡迎來這走走,喝喝看這裡的水到底有無什麼不同,現在紫竹寺也有提供住宿,只需提早和廟公申請,就可以在龍崎享受慢活。

#今昔對比 · 龍崎口述歷史

「山上找不到工作,年輕人都離開了」

過去農業發達的時代,龍船里的居民會自行耕種小量的農作物運到市區販賣,時間推進,工業時代來臨,大量生產的農作物成為市場主流,當年從事耕種的居民逐漸老去,生活的重擔落在青年肩上。

「山上找不到工作,年輕人都離開了」為了養家、為了更好的生活,年輕人們紛紛離開了,這就是龍崎成為老人之鄉的歷史演變。值得慶幸的是,在這,老人照護的社區服務做得十分完善,每周固定安排的學習課程,讓居民體驗樂齡學習的樂趣,而供餐和探訪工作也是毫不馬虎,致使龍崎的老人扮演的是有能力付出的角色而非受照顧者,也讓龍崎多了點活力與生命力。

 

「龍崎都沒什麼變,一直都長這樣」

平靜的語氣下是無奈與感概,廟公轉頭看向遠方,好似想在前方朦朧雲塊中看清龍崎的未來。

 

訪問來到尾聲,道別之際,廟公雙手拄地,用力而顫抖的雙臂奮力撐起一身歲月,踉蹌站起後卻未能立即動身,休息片刻、全身取得平衡時臉上才恢復一如既往的笑容說著「有空再來,隨時歡迎」。此刻不禁感嘆,在這做為觀世音菩薩的左右手、齊心齊力庇佑著龍崎已20餘年,時光在廟公身上留下痕跡,卻未讓龍崎受到矚目,又或許觀世音菩薩別有用心,讓龍崎不沾淤泥、不受紛擾,宛如白蓮,寧靜而慈愛,現在白蓮盛開,則祈求菩薩保佑,願龍崎的好能讓更多人看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ngqi2020 的頭像
    longqi2020

    「龍崎。龍來崎逃」

    longqi20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