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遠看是荒漠,近看像電影拍攝現場。

一座座小山丘,表面有著一條條鴻溝,侵蝕嚴重的小山加上寸草不生的地表,加上土質呈現土黃色或紅色,導致這些山丘看起來就像月球景象,因此也被稱作「惡地」。

 

  • 為什麼叫「惡地」?

惡地,顧名思義為荒涼、寸草不生之地。惡地看起來之所以光禿禿的,是因為惡地表面含有高濃度的鹽類、石灰質等泥岩本質,營養不足以供應植物生長,加上旱季缺水,導致植物難以生長。

 

  • 惡地表面為什麼會有一條條鴻溝呢?

因為惡地主要由泥岩(青灰岩)構成,顆粒小且顆粒交結性低,再加上泥岩透水性低,每當下雨,表面會變得軟滑黏稠,雨水因此順坡而下,形成鴻溝。

 

  • 台灣的惡地

遠古時代,台灣仍沉在海底,泥岩地形原來是海底山脈。在地盤上升後,這些山脈經歷了地表風化、侵蝕等作用下,形成了今日的惡地地形。而台灣惡地地形又可分為兩大類:「泥質」與「礫質」。











 

  • 泥質惡地

 

「泥質」又稱月世界地形,多分布於台灣西南部的台南、高雄與東部的台東一帶,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西南部遍布的惡地地形屬於巨厚泥質岩層,地形垂直範圍包括地上與地下,距離達3000~4000公尺,地質學稱為「古亭坑層」。龍崎的惡地地形即屬於此類型。

遍布在東海岸的惡地地形「利吉層」面積相較於西南部惡地小,但其地質同樣惡劣。東海岸的惡地垂直範圍也涵蓋地上和地下,垂直距離大約1000公尺上下。


















 

  • 礫質惡地

(圖片取自網路)

 

礫質惡地分布於台灣苗栗縣一帶,主要由礫時和砂土組成,顏色多為紅色或

黃褐色。礫石十分粗糙且體積毫無規則地混雜在沙土中。

這樣的地形如何形成呢?遠古時代,台灣造山運動強烈,地形隆起導致山坡陡峭,加上雨量充沛,使得河流搬運能力強,礫石與砂土因而被沖刷進入平原堆積。經年累月,這些大大小小的礫石與砂土積成「火炎山礫層」。


 

 

龍崎一帶的地形即屬於泥質惡地,目前龍崎已設立「牛埔自然教學園區」保護惡地地形,也達到水土保持的目標。雖然惡地一向寸草不生,其實龍崎惡地生態十分豐富,大冠鳩、水鹿、白鼻心、穿山甲皆曾在龍崎現身喔!

「惡地」的外觀看起來雖然光禿禿、生態貧脊,但其實是動物天堂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ngqi2020 的頭像
    longqi2020

    「龍崎。龍來崎逃」

    longqi20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