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風馳騁在機車族狂熱的182縣道上,沿途被壯觀的泥岩山景擁抱著,這次我們來到以1:1玩具盒子掀起風潮的167咖啡廳,喝下一杯牛埔里里長陳泰祥與牛埔里的故事。
接下重擔·以完成使命
「永和先生對這塊土地的付出感動了我,身為龍崎人,我責無旁貸。」
我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陳泰祥先生是現任牛埔里里長,他原是一位已退休9年的國小校長,本該含飴弄花的日子因為龍崎廢棄物掩埋場的出現而改變。
「陳永和先生雖然事業與房子都不在牛埔,但他認為掩埋場不該出現在龍崎,於是他回來地方發聲。用盡所有管道後,他發覺這件事需要更多人的支持,於是拿了女兒的嫁妝錢,一家人、三條命去參選市長,拚一個環境正義、還政於民的關注。」
「而我也想為他、為龍崎做點甚麼,沒有當英雄的氣魄,那我就當英雄背後的影子,替他照顧好牛埔里,當他堅強的盾。」
談到廢棄物掩埋場的設置,陳里長態度堅定的告訴我們,在這片好山好水設置這樣的工廠絕對不是好事,除了作業期間產生的噪音與空氣水污染外,牛埔里位於斷層帶,地質容易滑動,廢水容易流出而污染河川,對整體生態環境必會帶來嚴重影響。
最開始,他們試著說服政府高層。兩位陳里長帶著里民前往台北陳情,他們平靜溫和的表達訴求,但前里長陳永和落了個被帶回分局的下場。他們明白,必須手上有著力量,才會有人願意聽你說話,於是才有了後頭的故事。
「其實我當初是很猶豫的,到我們這把年紀,已經沒什麼風浪能影響原先的生活,但也不知怎麼的,就被他的傻勁給說服了。」
陳里長坦白的和我們分享當時的心情,值得慶幸的是,最終他們的聲音被總統聽見了,牛埔里最後被暫定為自然地景,不得做土地規劃與更動,陳里長也放下心裡的巨石,生活可以回到原先的平靜。
牛埔里的關鍵時刻
牛埔里因擁有完整泥岩地形而具有發展觀光的潛力,民國90年左右,牛埔泥岩教學園區誕生,政府一步步的規劃為這地方注入許多活力,然而龍崎地點偏僻,觀光發展有著侷限性,仍需透過更多資源被人看見。
而位於一旁的167咖啡廳,就成為了一股活水,它提供了觀光客休憩、欣賞美麗泥岩地形的空間。
167咖啡廳最初是陳泰祥里長為孫子規劃的小花園,他數十年來三不五時地去澆澆水、幫花剪剪枝,換個盆栽,原先也沒有想太多。而剛好家中親戚想開店,就順勢發展成內有綠意花園、外有鐵灰泥岩的景觀咖啡廳,老年人的苦心經營與年輕人的創造力一拍即合,成為了一個熱點。
「提供這個地方讓大家能夠休息放鬆,享受龍崎的美景或是愛上龍崎,這都是他所樂見的。」
牛埔里生活樣貌·校長老師的生產地
「我已經有退休金了,里長的人事費當然就應該回饋在里民身上」
沒有了假日熱鬧觀光人潮的牛埔里,平日的生活樣貌更顯得清閒怡人,陳里長在接任里長後致力於區域老人的照顧與服務,在尚未與龍崎永續發展協會合作前,陳里長每個禮拜都自掏腰包安排了三天的樂齡學齡課程供里民聯繫感情,且當日的午餐都是由里長夫人親自下廚,等一切步上軌道後,才與永續發展協會合作,提供里民更完善的社區服務。
「每個禮拜,我都一定要確保牛埔里每個地方、每個人我都有見到。」
而里長也特別提到他們這裡盛產校長與老師,光一個牛埔里就有7個校長、20多位老師,但這也是歸咎於生活環境的限制,牛埔里因地質不易耕種,許多家長都不希望孩子長大後從事農業,反而鼓勵其認真向學,考取公費資格,於是在環境的無奈下,牛埔里成為了除了以泥岩聞名,也以出產老師聞名的地方,陳里長的生命歷程也是這般的運行,自幼喪父的他,沒有其他選擇,即使他再怎麼渴望追求更多知識、想要再更往上爬,但受限於家中經濟,只得進入政府的體系,聽天由命。
「人生本來就是這樣,總有些遺憾、不太自由的地方。但我們要時時刻刻相信自己,我們絕對有能力在這裡找到一個好地方待著。」
訪問的最後,里長親切的告訴我們,若還有甚麼想知道的、他能幫得上忙的,盡管來找他,我們不曉得是因為他溫文儒雅的個性才使他能當上校長;還是他天生就是這麼一塊暖玉。我們只知道,遠處的他,身邊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他都很專心的聽對方說法,替對方解決問題。
我們目前為止在龍崎遇到的每個人都那麼樣的好,怎能教我們不愛上這片土地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