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模樣。它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像《稻香》裡「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也可以是具體的,像當你遇到挫折時,拿起電話,「媽,我這禮拜想回家」
但是很有趣的是,在龍崎,當提到「家」這個字,每個龍崎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記憶。「龍崎永續發展協會」它總是待在那裡。
讓你永遠有個地方可以遮風避雨,可以肆無忌憚的貪戀它的溫暖。
在實際走訪龍崎前,我們本以為協會是個龐然大物,是掌控地方權力、資源的霸主,畢竟協會做的事情太大了,老人照護關懷、地方產業發展……
但一下車,見到余大哥站在一間小小的平房前熱情的招手,這使我們非常訝異,一走進屋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是第一印象。
整潔的環境,看得出管理者的細心照料;牆上的照片,能想像出這屋子裡有數不盡的美好回憶。桌子的藝品與一旁的鋼琴,證明了這裡的生活多采多姿。我們把手輕輕的拂過這屋內的一切,好像都還能感受到一點溫度。
那麼協會平常都在做些甚麼呢?或者說,在協會裡面,人們平常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協會主要是以老人照護為推動的主要目標,而為了讓老人家能過上好日子,讓龍崎整體的發展變得更好也是必要的。因此才會形成龍崎永續發展協會包山包海的工作模式。
而要讓老人好好生活,並不是在桌子上放五百塊就能了事,待在龍崎的老人家們,有不少都是獨居的老人,那麼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陪伴與關懷。而在這裡的做法就是把老人家們都帶到協會裏頭,找來了許多擅長各式各樣不同才藝的講師,以樂齡學習,永續成長的精神,讓長輩們能活到老,學到老。
像是做竹編、學彈琴、學跳舞,到後來長輩們甚至還覺得教的東西太多了,有點吸收不完,改成一個據點一個禮拜上三天課。在上完課後,協會也不可能就這樣放他們走,一定會煮一頓豐盛的午餐讓他們吃飽再回家。
對於一些家裡住的太遠的、比較喜歡安靜的老人來說,協會理事長余大哥也有對策,每個禮拜他會連結龍崎其他的機構,可能是公部門可能是私部門,甚至是他親自一個個拜訪,確認好每個居民的生活一切正常。
在理事長帶我們到處探訪龍崎的人事物時,他可以跟每一個路過的人打招呼,與所有當地的居民都有良好的互動,這可不是能隨便能做到的,必得有數年的經營才行。
在我們每次拜訪協會時,每個人都熱情的招呼我們這些學生,看見他們每個人朝氣蓬勃的樣子,這讓我們很清楚發展協會的確把他們照顧的非常好。
永續協會除了草根性的軟實力外,還有實打實的硬實力,理事長余大哥的能力非常好,他也非常積極的想多替長輩爭取諸多福利,因此他寫了許許多多的計畫書,向政府爭取資源。
最著名便是龍崎的多元就業計畫,他讓政府願意投入金錢,讓永續協會協助培養觀光導覽人才,讓協會把龍崎的觀光發展發揚光大。在幾年前觀光最鼎盛時,這些計畫可是替協會攢下了不少的家底,協會眾人就有了更多資源可以添購一些有用的東西。
這些便是我們所看到的協會,由於協會主要的活動都是在平日,身為學生的我們比較難實際參與他們的真實生活,但我們想像得出來一定是充滿歡笑的,協會的一切都在軌道上,但是我們相信一定可以更好,老人家們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兒能時刻陪在自己身邊,而不是為了工作機會而跑到外地打拼,因此我們依然要致力於隆崎當地的發展,讓年輕人願意留下來工作。
每次當我們要離開龍崎,理事長余大哥總會告訴我們,就把這裡當成你們第二個家,隨時來龍崎都隨時能進來一起做活動,我們聽了真的感到很溫暖,很安心,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這裡最純樸、最直接的美好。